何为惯性思维?
当我们大部分同学经历过高考的筛选,一只脚迈入进入西交计算机的大门时,会发现好像变化了很多,却又有许多没变。
高中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基本上都为了同一个目标——高考考高分,而努力着。大家对于学习这件事的理解也基本一致,只是方法和投入程度上的差异会导致最终的结果。我们需要做出的选择很少很少,只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大部队走,一切困难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努力来抹平。
但是来到这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点完全不一样了。身边的同学的背景迥异,对学习这件事情的认知也大不相同。部分高中时期接触过信息竞赛的同学,也会自发形成一个小的圈子,而这个圈子对于当时的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认知仅停留在为数不多信息课上的同学而言是怀有憧憬和敬仰的。抱有期待想要交流的同学,初步尝试后便发现由于在对计算机的认知上,“表面”差距过大,大多也不敢进一步尝试,便又一次退回曾经的那个类似高中的节奏中来,只有认真听老师的课程并且一步步完成学校的作业才能给自己带来似曾相识的安全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一,大二,大三,当我们开始接触计算机应用层面的技术时,往往才发现自己大一时做过的失败尝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与艰难,虽然也会了解当时放弃的必然性,但仍然会后悔不迭。**而之前的放弃的心态,便是我们所定义的“惯性思维”,也是我们步入计算机系后需要摆脱的第一件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呢?
勇于探索
第一节需要做的事,便是勇于探索。抛掉高中时“华容一条道”,高考为先的思维模式;抛掉入行晚就一定低人一等的顽固年头。要在刚接触计算机这一新事物时,抱有充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一时把握住一切机会,要在保证能够理解课程并且解决“考试”的情况下,多去抓住一些机会。诸如开放实验,校园名教授学术讲座,大创项目和技术型社团等等。不要限制于年级和知识,因为只有大一时试错的成本才会最低。笔者便是在大一至大二上学期之间努力尝试,体验过三个大方向与若干小方向的工作,最终选定一个方向,坚持至今且仍然保有热爱与活力。
多多实践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工程向的实践学科,只有实践过后才能体会到精髓所在。在探索的过程中,你会了解到全新的东西。但也像吸水的海绵一样,开始吸水的那个瞬间往往是最容易的,但要保证对知识充分的理解,则一定要做到踏实下来认真实践。勇于探索是好事,但要是将探索仅仅流于表面,就会成为一个“半吊子”,有违计算机的核心思想。切记要多去将想法落实,比如完成国外网课的实验部分&自己造轮子(自己动手实现一些计算机基础架构&功能&应用)
归于一条
人的精力总归不是无限的,多尝试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多去占有。这样只会在同学心目中留有表面的威风,多尝试最终还是为了明确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且热爱的道路。热爱确保了道路的下限,天赋则确保了道路的上限。
总的来说,当我们摆脱高中的惯性思维之后,勇于探索,通过大量的实践了解计算机的原理与各个领域的发展,最终选定一条喜爱的道路,我们的计算机旅程也就此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