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星 豹子头 左佥都御史 左光斗(魏忠贤《东林点将录》里的说法)的学生,倾向东林党
明亡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南京最高文臣)
定策问题中的严重失误:
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拥立桂王而列举福王七不可立的书信落在马士英手里,白纸黑字,有口难言。
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史可法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福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应当负主要责任。
南明几个朝廷(弘光,隆武,鲁王监国,永历)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正在于依附武将。武将既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南明之不振种因于此,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史可法。
督师淮扬:
史可法于五月十八日陛辞。二十日渡江往淮扬督师。
甲申五、六月间,南方诸臣只知道大顺军已占领整个黄河流域,前锋直逼淮上,在这种形势下史可法为防止大顺军饮马长江,作出守淮、守江的部署有其特定的背景。
(蒋校长 曰:“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从历史上来看想守住南方半壁只靠长江是不可能的,战线起码要推到淮河甚至黄河一带。)
六月中旬以后,大顺军兵败西撤,畿南、山东、河南等地官绅反叛大顺政权,陷于一片混乱当中。(时间线收束 )就弘光朝廷而言,趁清军尚未南下之时,出军北上,会合这些地方的官绅武装,扩大自己的管辖区,自然不失为一着高棋。史可法未必看不到这一点,问题是他指挥不动。
“借虏平寇”的基本国策:
史可法在甲申六月间上疏道:(前面我省略)伏乞敕下兵部,会集廷臣,既定应遣文武之人,或径达虏主(指顺治帝),或先通九酋(指清摄政王多尔衮)。应用敕书,速行撰拟,应用银币,速行置办。并随行官役若干名数,应给若干廪费,一并料理完备。定于月内起行,庶款虏不为无名,灭寇在此一举矣。
史可法与马士英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这一方针导致了弘光政权的土崩瓦解。
睢州之变与退守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