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日本小学生遇刺之后,有不少人就说到国内抗日神剧渲染仇日情绪。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我觉得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先说结论国内的战争剧普遍缺乏对战争残酷渲染与表达。
我虽然不是个军迷,但也看过一些有名的战争片《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狂怒》等(没怎么看过日本视角的,不过最近刚开始看《坂上之云》不知道算不算)。西方的战争片与国产的战争片,我感受到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的战争片会花不少篇幅渲染战争的残酷。
西方的战争片会通过战斗场面、士兵的挣扎与死亡,刻画战争中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无情。举个例子,《拯救大兵瑞恩》里最初的诺曼底登陆,士兵们刚下船很多人在没有来得及反应的瞬间就被德军的机枪火力射杀;海水因大量士兵的死亡而变得血红,断肢、残躯遍布海滩;许多士兵因为极度恐惧和震惊而失去行动能力,有人抱着自己残缺的四肢嚎叫,有人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瘫软在沙滩上。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医疗兵在奋力抢救一个士兵,然后一个这个士兵瞬间就被一个流弹击穿了头,抢救的那个医疗兵几乎崩溃。
而国产的战争片即使是比较正经的如《亮剑》《长津湖》等,通篇基本上感受不到战争的残酷,大量的是体现了士兵对国家的忠心,领导的伟光正。战争的残酷≠有人死亡或有大量的人死亡。《长津湖》里的冰雕连,我觉得看过的人应该不会从冰雕连体会到战争残酷,而是片方想要表达的荣誉与忠诚。国产的战争片里的死亡没有在表达战争的残酷而是战争的荣耀,没有在表达生命的脆弱而是生命的廉价。国产战争剧使战争成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的载体,而没有丝毫的反战的传达,也没有丝毫对战争的反思。
当然这只是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之外也有其他的很多因素,如渲染仇日情绪,大环境所导致的群众效应,将对方非人化,网络上的抗日短剧将其极端化等。
最后自己最近在看福泽谕吉的《劝学篇》,看到有这么一段评价当时中国的话
“至于像中国人那样,觉得除本国以外似乎没有别国存在,一见着外国人就呼为夷狄,把他们看作四只脚的牲畜,贱视他们,厌恶他们,不计量自己的国力,而妄想驱逐他们,结果反为夷狄所窘。这种情况实在是不懂得国家的本分之故,如就个人来说,就是未能理解天赋的自由,而陷入恣情放荡的状态了。”
即便过了一百多年,我看到这段话觉得形容现在的中国也是十分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