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喜欢看这位学姐的经历,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要多尝试,说不定幸运之神就降临了。还有她的 博客,不幸的是后来退学拿硕士走人了。这也给我了一点小小的震撼,既然这么牛的人都能退学,那我退学应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
发信人:Rein (06CS|秋叶飞霜), 信区:GoAbroad
标 题:Rein 申请小结
发信站:日月光华 (2010 年 02 月 17 日 18:01:1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零、引言:
有学长说,所有的经验贴其实都是误导。所以请谨慎分析作者带有主观色彩的文字,不要盲目模仿。
先发一个定位贴:
本人下学期开学大三,GPA3.44,GT 没考(4 级 589,高英 B),在实验室打了一年多酱油,蹭了两篇无名会议的二作三作。想申请 CS 全奖 PhD,大概能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
最近收到很多 07,08 甚至 09 的小朋友的定位贴,内容和上文大概差不了多少吧。这就是两年前的我吧,如果要定位的话,估计是 TOP 50?TOP 30?也许也有人鼓励我 top20,有人认为这个背景能 top 10 吗?有人认为这个背景能 top 4 吗?所以,即使已经快到大三才萌发出国的念头,我们一样能够大幅提升自己的背景,一样能够追求最顶级的学校。
一、申请篇
据说先报背景是国际惯例:
06CS 小本,GPA 3.67/4,RANK 7/129
iBT 105 (R:29 L:29 S:20 W:27), GRE 410+800+4
PAPER:RANK 1 的一作 short paper 一篇,RANK 1 的二作 regular paper 一篇,其他 paper5 篇(其中二篇一作)
推荐信:实验室导师一封
多伦多大学某大牛 professor 推荐信一封
微软亚洲研究院某大牛推荐信一封
其他写在 CV 上的经历:
上海市优秀学生
光华自立奖学术科研类理科类一等奖
莙政学者,望道学者
一些国际会议的 presentation
一些奖学金(国家奖,IBM 奖,etc)
一些研究经历(MSRA, UToronto, VCU, Fudan)
一些程序设计竞赛的奖(ACM,NOI 等)
申请结果:
offer: Stanford(fellowship), UIUC(RA), UT-Austin(Fellowship + TA), UCLA(RA), Purdue(RA)
AD: USC(EE, fellowship pending)
rej: Columbia, Berkeley, UWash
no news: MIT, CMU, Gatech, UMass
withdraw: UToronto, Northwestern
一共选了 15 个校,结果比我预想得好。其实我没怎么主动 withdraw 的,我 withdraw 的学校都是发个邮件问我,发 offer 你来不来,我说不来,我就当 withdraw 了……这些 offer 的 rank 刚好是等差数列:1,5,9,13,17……
我选校的方法比较 random,基本是看排名,想冲刺一下 top 10 的学校。为了增大录取率就海投了,从申请结果来看 top 学校也确实很 random,比如 Stanford 和 Columbia。没有刻意选保底校,准备 2 月份还没 offer 就改投香港的,幸好 Austin 一月底就发了 offer,省了很多香港的申请费。
关于出国的准备,简单地谈几点:
-
CV: CV 很重要,建议不管是否出国的同学,都应该尽早地写一份自己的简历。我在大一时,想去申请一份实习,借了一个同学的简历,然后自己照着写了一份简历,发现自己的简历实在是没什么东西好写的。通过审视自己的简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自己还缺乏什么东西。比如我大一就觉得我缺乏一些 project 的经历,缺乏一个英语证书(4,6 级),缺乏一些奖学金经历等等。简历对于出国很重要,对于找工作同样重要,所以这个东西多早准备都不嫌早。
最后 CV 怎么写,我觉得有多少能炫耀的东西就写多长,而不用刻意缩在一页。当然我们小本大概也不需要冗长地写个七八页(我见到有的研究生 CV 有 8 页)。我的 CV 写了三页。
我认为 CV 应该重点分明,有条理地列出,并且只展示自己好的方面。比如我 GT 太烂我就不写 GT 成绩了。比如我有国家奖学金我就不用把当年的人民奖学金三等奖写进去了。比如我去微软实习了,当年 12 元钱/小时的 IT 民工经历就忽略了。我比较得意的是自己的 publication,所以就把 publication 写在第一页最显眼的位置。
至于条理分明,我觉得先写挑战杯再写一个羽毛球一等奖再写一个国家奖学金再写一个望道学者,看起来就比较 weird,即使他们可能是满足这个时间顺序。我把 honors 简单归了一下类,比如 research(莙政,望道,光华自立奖等)类,程序设计竞赛类,还有 overall performance 类(奖学金,各种优秀学生等等)
最后,对于那些奖项啊,我认为还是需要有必要的说明。比如你写一条 Chun-Tsung Scholar 这种东西,信息量几乎为零,因为老外不会知道这是啥。所以在下面加一行小字说明,这是由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设立的资助本科生科研的东西,每年多少人多少人获得。 -
英语:英语很重要,尤其是 TOEFL 成绩。比如据说今年光大陆的申请者中有 6 个 INFOCOM 一作的 (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其中我的 TOEFL 分最高导致我被某校录取。所以建议 T70+,80+ 的同学还是重考吧,牛论文很难弥补这种悲剧的 T 分数,而 T 要考上 90 也不会太困难,至少比发篇牛论文简单多了。我大三上开始准备 T,在 ET 版大概有篇 YC。
如果 TOEFL 分差了一些,关系也不是太大。虽然有 Cornell 这种口语控,我也硬申了 Stanford(T113), UIUC(S24), UCLA(S24),也都拿到了 offer。
至于 GRE 成绩,我完全没有发言权。虽然复习了三个月,只翻了两遍红宝几乎裸考……当时想的,大不了就去 MIT,人家不要 GRE 成绩-_-bb -
GPA:很多人问 GPA 重要还是论文重要。其实我觉得别人学校不是录你的 GPA 也不是录你的论文,而是录你这个人,所以要综合起来看。如果你 GPA 高就在申请材料中突出你 GPA 高,如果论文牛就在材料中突出论文牛。总之如果 GPA 很牛那肯定是优势,GPA 不算太高也不用太担心。我的 GPA 比 Stanford 录取平均分低了 0.2。另外虽然我最开始 GPA3.44,仍然能够依靠几个学期的 3.9 拉回 3.6+(导致 GPA 不算 top 学校的硬伤)。
至于怎么提高 GPA……GPA 大牛很多,我就不说了-_-bb -
推荐信:本人最花功夫的环节就是推荐信,虽然没有亲手写过一封推荐信(所以才花功夫)。这儿先简单谈谈我心目中的牛推。什么叫牛推?我知道至少有 UT-Austin 和 UCLA 是打电话向我的推荐人询问过我的情况,在这种时候如果推荐人能够准确地对你进行很 positive 的评价,那么就叫牛推。所以牛人的推荐信不一定是牛推,因为打电话过去可能根本想不起我这个人是谁。而不是圈内知名人士的话,也没啥人有兴趣给他打电话。至于如何获得牛推,我在下一章里面讲。
-
PS:即使很多人说 PS 很不重要,这也是我申请后花时间最多的东西,几乎天天改。然而改到最后实在改崩溃了,也是很敷衍地完事了,比如 UWash 的 PS 我直接在他家的文本框敲好提交的,USC 的 PS 把人家学校名字打错了,至少有 10 个学校的 PS 有不同程度的语法错误……事实证明别的学校不会因为小错误拒你,但是这也不是说明 PS 不重要。比如 UIUC 的 chair 就给我写邮件说看我的 PS 写的我的 interest 是什么什么,UIUC 如何 MATCH 你的这些 interest 等等。
我的终稿 PS 其实写得很简单,大概 500 字,不超过一页(所以我认为不是你的经历越丰富 PS 就要写越长,经历丢到 CV 里面去)。开头共用地,highlight 一下我比较得意的论文,说这篇论文鼓舞了我去读 PhD 做这个方向的 Research。然后写我是多么地喜欢 CS,可是终于进入了 CS 专业,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我如何继续像高中生一样参加比赛,如何 12 元/小时去当 IT 民工,如何去听讨论班做 research,最后终于决定做 research。最后就是吹那个学校我多么崇拜哪个教授,读过哪篇文章怎么怎么样。基本每个学校单独写一篇(这也是导致我 PS 错误很多的原因),基本所有学校都提了教授名字的。
- 论文:无论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有篇好的论文会对申请有相当大的帮助。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即国内发顶级论文是越来越容易了,有顶级论文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水文的人更多了)。过去有一篇顶级论文就能进 TOP 5 的时代也许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曾经全国一年也不超过 6 篇 INFOCOM,今年国内 INFOCOM 就有几十篇,申请者就有 6 个有一作。我认识几个有我方向牛论文的研究生至今三无中。
我作为一个本科生,publication 即使和研究生放在一起比较也不会很逊色(事实上听 UIUC 的说,我就是和研究生一起比的)。论质量有几篇 RANK 1 的,论数量也有 7 篇,而且还有好几篇一作的。个人认为这样的 publication list 是很有优势的。当然我觉得想去牛校的话,论文数量少点没关系,如果质量全部都很高是最理想情况。灌个 20 篇水文去牛校的人也有,个人不太推崇这样的方式。
- 陶瓷:我的陶瓷其实蛮失败的。比如和 UIUC 一个教授聊得很 high,结果他却录取了另外一个 MM,我却被没有套过的一个 UIUC 的教授录了,而该教授没有录套他的人(我知道至少有两个人套该教授)。因为我 G 分比较惨淡,后来给自己的陶瓷目标定为,一定要让我这个方向的教授看到材料。于是就只在申请提交后给教授打声招呼,说希望你看一下我的申请,我是做 research 的一个小本发过两篇啥啥论文。大部分教授都还是有反应的,说我一定关注你的申请云云。也有不回的,就是 Columbia, Berkeley 和 Stanford……这三个学校俩 rej 一 offer
二、飞跃篇
这儿我想讲讲我背景的几次重要飞跃,如何从一个菜鸟进化。
第一次飞跃源于去年逛 GA 版被横扫大神牛 cecilchina 所震撼。后来得知他依靠的是牛推,于是我就想简单粗暴地模仿。给 MIT 的几个教授写邮件说我想去做 intern 都被模具,于是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和实验室有合作的多伦多的某 L 教授。由导师帮忙将简历发给 L 教授后,L 教授马上打电话给我,开始了一个简单的 interview。我告诉他我简单的论文想法,提出想自费去他那完成这篇论文。之后定下了 6G 结束后去多伦多。
其实做这个决定当时还是蛮疯狂的。为了去多伦多完成论文我放弃了 MSRA 的实习,放弃了 UCLA 的项目申请,放弃了莙政的台湾交流等等,而前面三个项目都是赚钱的项目,我却是去多伦多自费。当时这么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另外三个都太短期,而要完成我的论文并不是 UCLA 或者 MSRA 或者台湾的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所以选择其他的交流很可能我这篇论文就不一定出得来。在得到了 L 老师的同意后,基本每一到两周我都会和 L 老师交流研究的进展,所以这个研究开始时间远远长于在多伦多的时间。
到了多伦多,我发现,即使是在牛导师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得出论文。即,我不能做着傍了牛导就可以闭着眼睛发论文的白日梦。那段时间是我第一次全职做研究,效果和以前在复旦抽空 part-time 做研究大不一样。在 L 老师的指导下,历尽艰辛,终于把论文投了出去。
论文投出去后,其实我蛮想从了 L 老师,于是跑去找 L 老师表白,结果被拒。不过他答应给我写推荐信。于是第一封牛推就诞生了。回复旦后导师曾问我申请凭啥,我说凭 L 老师的推荐信。
第二次飞跃就是去 MSRA 了。从多伦多回来是 8 月份,当时联系了在 MSRA 的一个学长推荐我去 G 大牛的组。不过 G 大牛实在是太牛了,他告诉我他得 10 月份才有 intern 的名额,叫我 10 月份再联系他。当时蛮灰心的,10 月份去还能骗推荐信么?我想我已经有多伦多的推荐信了,并不比去过 MSRA 的人差多少。于是我任凭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直到 9 月底了才鼓起勇气给 G 大牛写邮件,问我是否有 10 月份的 intern 机会。G 大牛马上打电话给我进行了几次电面,通过后同意我去实习。然而由于国庆和 U21 的缘故,真正到了 MSRA 已经是 10 月 27 日。我 11 月 12 日还要回上海期中考试。我当时差点想放弃这段实习机会,专心申请。在这里非常感谢某位爱 8G 的学长惊醒了我,即使已经 11 月,截止日期晚的学校的推荐信仍然有希望。
在 MSRA 第一个星期,疯狂看论文,疯狂请教组里面的人,了解正在做的项目。周二入职,周五提出了算法的改进。第二周在几次组会上和研究员们辩论,最后确定使用我提出的算法。之后回学校一周,再回 MSRA 的一周完成了该算法第一个可以运行的 simulation 系统。再之后一周……G 大牛问我是否在申请出国,然后主动把一封两页的很 strong 的推荐信给我看……我当时感动得死去活来,因为我来 MSRA 正式的工作日还不到 20 天。G 大牛的推荐信里面提到了一句 I believe I find the right and the best one for this position……事后很多学校教授告诉我,G 大牛推荐信的作用比 L 大牛的推荐信的作用要大,虽然 L 教授的推荐信写得很华丽(ps. L 教授没有给我看过推荐信)
(插入语:MIT,UWash 在 MSRA 开过宣讲会,里面说很看重来自 MSRA 的推荐信。比如推荐人说这个学生是我五年来见过的最优秀的实习生,那么我们肯定会要你。当然,他们也同时提到了 THU 某教授对所有学生都说是 best,所以该教授的推荐信直接过滤掉)
在拿到 G 大牛推荐信的前一天,11 月 21 日,偶在多伦多写的论文也收到了录用通知。于是我的申请背景基本确立,选校目标从 TOP 30 提高到争取 TOP 10。之后 G 大牛还给我很详细地介绍了米国 TOP 学校的研究情况,并且把我直接推荐给了 UCLA 的教授,叫我拿 UCLA 保底。不过由于我 UCLA 口语根本没上线,加上多处传闻他家没钱,所以还是申了 Northwestern 之类的学校保底。
所以……其实我的三大杀器(rank 1 的论文,L 老师的推荐信,G 大牛的推荐信)都是大三暑假以后才弄到手。所以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提升自己的背景。
(从这个 MM 去加拿大写论文,去 MSRA 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升自己背景的机会是要自己创造的。我们大部分申请人没有这样好的研究环境、没有这样好的 network,但至少要像该 MM 这样去争取机会。)
p.s. 本姑娘被 copy 难度较大。不过本来我也是想 copy cecilchina 大牛,但是后来发现 top 学校也许更喜欢 YC 申请道路的学生。
三、后记
至今仍然觉得被 Stanford 录取是很浮云的事情……
于是趁热打铁很仓促地写下这篇文章,怕以后忘掉了这事儿……
想回忆大学几年都是怎么走过来的,其实也只是很多很多很平凡的小事,再写就有自曝嫌疑。所以先不点名感谢某某爱八卦的学长,实在不好意思本文没啥机会给你八卦-_-bb
最后国际惯例感谢 GA 版和系版同学的支持,感谢加祝福 TEAM 1 的所有同学希望你们都有好的 offer。特别感谢 TexasRanger, mincomp, weiyuemin, winterain 等战友陪我走过 NOI、ACM 的竞赛路,感谢 flydodo, ReLarge, signer 等实验室学长学姐,感谢 LynnKaye,ciciyi, pgma, chenyu, FreePeter, erwinyang 等 06CS 的同学老师,感谢 oppy, PeterLeaf, wshxzt, talented, GiantLeap 等 GA 前辈,感谢一起在 BBS 灌水的 Euphoria,wenkan, Clof 等 GA 战友,感谢所有在我郁闷时被我骚扰的所有同学。
最后特别感谢复旦四年来所有给我 A,A-,B+,B,B-,C+ 的老师们……
不知道本文有多少参考价值~供以后想出国的学弟学妹或者研究生学长学姐们参考